10
Sep

SilverLight 还是 Flash ?

分类: 互联网相关, 技术分享   |  共有: 2,994 次浏览 , 暂无评论

 在一个市场领域里面,不能只由一个声音说话,正因为这样 SilverLight 来了。眼看着Flash 变得越来越强大,现在我们盼来了所谓的 Flash Killer。不过现在谁杀谁还不一定呢,花哈哈。

 在Adobe收购了mm以后,成为了当时无愧的设计领域的巨无霸,除了3D和工业设计领域之外,它的设计产品开始覆盖用户桌面绝大多数的时间。其实我们更想讨论的是Flash为什么成功,矢量?流媒体?还是什么?促使了FLASH的成功?同为矢量的SVG,一直没有被很好的推广,而同为流媒体服务的WM和REAL,最近几年也在走下坡路,可是FLASH成功了,而且涉足到更多的领域,现在你可以通过FLASH来传递音频和视频文件。在一年以前,我们就开始尝试用FLASH来代替WM和REAL进行LIVE Streaming,虽然效果有点惨不忍睹。

 Flash 之前的成功,很大的程度上在于广大的内容创作者的努力,一个技术如果没有内容来支撑,是无法被推广的。想到Flash,我们第一个想到的,就是网页上面飘行的动画,这只是开始,Flash应用的第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设计师困惑于无法在网页上表现尽可能丰富的动画和转场效果。那时候比较可怜的带宽是无法承载大规模的Gif动画的,更不可能是AVI了。于是Flash 开始在页面上出现。

 后来的一个阶段就是在Flash上面进行简单的编程和交互,这个阶段Flash更多的是用在数据的交互方面,那时候MM有一套软件叫做Generator,至少在当时看是很先进的,所完成的操作就是通过Flash对外部物件进行打包,通过数据进行管理。后来这套软件随着Flash 自身的壮大而衰落了。

 再后来的时候,就是大批的FLASH MV和故事场景的出现,这部分内容的出现主要是针对本土用户的。在国内比较出名的就是台湾的阿贵系列,和大陆的大话三国系列。然后就是很多水平层次不齐的设计师开始做了很多MV,不能说个个精品,之中还是有很多很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比如一炮走红的– 东北人都是活雷锋,捧红了一个歌手。

 随着AS脚本的进步,更多丰富形态的FLASH游戏和应用成为可能,这个时候,典型的代表就是那个打企鹅游戏,人们开始不仅仅把FLASH作为一种内容表现形态来接受,而是开始把他认为是一种应用程序了。这也促进了Flash 向下一个阶段的进化

 Flash VIDEO这时候开始登上的历史舞台,YOUTUBE出现了,泡沫也好,传奇也好。FLASH开始依靠自身庞大的用户市场,开始入侵视频应用领域。虽然没有太好的CODEC支持,但是,用户数就是一切了…同期推出的就是与之对应的Media center。从这个时期开始,Flash开始进入移动领域。

 随着Flash CS3  和 AS 3 的提出和发布,Flash 开始进入了更可怕的扩张阶段

 前面我回顾了一下Flash的发展过程,现在,SilverLight 来了,从现在开始,微软也想在这个领域里面分一杯羹,微软开始涉足设计领域,我的天哪,我不知道那帮忠实的APPLE FANS会怎么想,我相信,很多人会在很大程度上摒弃使用微软的设计工具。在现在微软发布的Expression 系列中,我们看到了类似Illustrator的产品,还有其他一些图像编辑工具。微软希望借此来建立起一个完善的设计平台。设计以后的各种内容,最终都会被转化为Object,然后通过相应的程序,捆绑上后台的交互策略。

 这时候,我们看到了惊人的一幕,后台的交互策略和代码编写,微软直接派上了VS这个庞然大物。天哪~ 你愿意用VS去编写一段代码来实现 HOVER BUTTON 功能么?我觉得够呛。

 有挑战者,总是好事情,因为至少这样可以促进Flash 向更高级的级别进化,但是微软的SilverLight 必须要面对的,就是如何为内容创作者提供一个方便的创作平台,或者说转换平台。不过我相信微软不会选择后者的。微软掌握了巨大的用户终端市场,它的一个小动作都能牵动整体科技的发展进度。那么这次的SilverLight呢?我们只能拭目以待了,个人持谨慎的乐观态度。


10
Sep

Apple 和 DRM

分类: 互联网相关   |  共有: 3,409 次浏览 , 暂无评论

 这是一个老问题,究竟技术在为什么服务?

 在1999年的时候,我就很热衷于当时刚发布的Windows Media DRM 1.0,因为我当时觉得,数字版权保护技术一定会在将来大有作为,包括后面的一路走来,我都在紧密的跟踪相应的技术发展。我相信对版权内容的保护将会是未来发展的一个趋势。

 Apple 开发发布无DRM保护的歌曲,这个事情我早先就知道了,一直没有时间来写这篇文章,是因为我不知道该如何去评价。其实,Apple 和EMI 的这种合作方式,并不是放弃DRM技术,而是回到了前面我们所提出的问题,技术究竟在为什么服务?DRM技术的框架结构很简单,原理也很类似,要达到的目标也是一致的,就是保证内容被分发给准确的对象。要在加密技术上作手脚,当然很简单,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DRM技术的进化要比黑客破解技术的进化要快的多。一路过来我们看到Windows DRM技术被接二连三的破解,但是因为DRM是用来加密的,所以只要做一些小小的修正,黑客们又得忙一阵子去了。而Helix 的 DRM一直没有被破解,某个原因可能是因为这个技术部署的范围太局限了。

 DRM技术在防黑客的同时,也给普通消费者带来了灾难,因为技术版本的不可修复的缺陷从而带来必须的系统升级,在电脑上,当然很容易,现在Internet Update已经被人们慢慢习惯了,但是对于那些Offline的终端来说呢,这就是一个灾难了,我不相信有多少人会给播放器去刷新Fireware的。这样一来,就可能导致更多高级的安全技术不能部署到旧硬件上。

 再来说的就是APPLE,我还是很佩服JOBS的,ITUNES变成了一个娱乐消费市场传奇,这个市场的基础是什么?是用户!而当APPLE发现DRM阻止了用户方便的使用内容的时候,可能就需要来重新评估这种技术是给市场带来的影响。解除了DRM的文件,可以方便的在各种设备间复制,一方面来说,这可能降低了单个内容文件的消费数目,但是,也从另外一个角度促进了用户养成这样的消费习惯。最关键的,这样一来,会有更多的人去买IPOD了,这一块市场的收入一样被安排在评估策略里面。

 DRM技术并没有错,而且还将继续发展下去,只是在应用领域上来说,可能会有些更改,因为,用户永远是笨的,我们只能这么想,所以,DRM技术绝对不能成为阻碍用户获取和使用多媒体文件的障碍。将来的DRM技术应该更多的使用在专业领域的内容保密工作,而不是过多的执着在个人和家庭消费娱乐市场中。

 用户,永远应该得到最简单的娱乐和消费体验!


10
Sep

夸克和迅雷又掐起来了

分类: 互联网相关   |  共有: 2,932 次浏览 , 暂无评论

 hoho~ 又掐起来了,互联网上掐架的还真不少,而且喜欢掐架的都是一些大家伙。年初的雅虎VS奇虎,到后来的谷歌VS搜狐,再到现在的夸克VS迅雷,很热闹嘛… 说白了,其实我对这些家伙都没有好印象,不好意思把谷歌也归类到这一些家伙当中,但是谷歌,不是Google。

 前面两个掐架事件已经过去很久了,在这里也不做评论了,就说说夸克和迅雷的事件吧!先说说迅雷,这个东西我是比较不喜欢的,虽然说下载的速度有多快多块,不管它现在是否做了所谓的技术调整,只是在产品发展之初,它作了很多很流氓的事情,这也就是之前为什么众多下载网站集体封杀迅雷的原因了。而长期使用0DAY,WareZ的人对于迅雷这种Leech 技术更加嗤之以鼻。说到Leech,前面一段时间HDbits封闭了来自Bitcomet的下载请求,原因也是觉得它的下载策略过多的倾向于Leech的特性。

 之前,迅雷通过各种手段在市场上迅速提高了自己的占有率,后来的下载网站封杀事件应该也通过一些公关渠道给淡化了,Flashget这个老牌下载工具,因为最近几年没有勤于更新,被迅雷占据了大部分的市场份额。也正因为如此,迅雷开始想洗白了,拉风投了,做正经生意了。

 一个市场占有率高的产品,并不一定是一个好产品,就如同迅雷。当时传说它拿到风投的时候,我就很奇怪,或者说是我愚笨,无法想清楚迅雷的所谓盈利模式。收费下载?你以为你是Apple?

 先看看用迅雷的是一些什么样的用户?先看看迅雷下载的都是一些什么内容?盗版!因为迅雷内置的很多P2P特性,让通过迅雷下载黄色小电影易如反掌,当你想找类似什么“南洋理工 自拍”之类的东西的时候,迅雷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还有就是一些盗版软件。普通用户无法通过正常的WAREZ渠道获取盗版软件,而现在大部分的站点,也不敢堂而皇之的放出几百兆的盗版软件下载,毕竟他们还是想活命的哟,最近国内查盗版的确比以前严很多了。

 OK,现在我们明白了,用迅雷的都是一些什么人,那么你觉得这些人会去使用迅雷的下载服务么?我说的是收费下载服务。再之了,我不相信迅雷会是干净的,我说的是版权方面,我玩全有理由猜测在某些时候迅雷在走一些危险路线,打一些擦边球,目的就是为了吸引更多的用户。现在好了,被夸克给掐到了。

 再说夸克是不是好东西,这个我不好说,因为我没有用过他的服务,所以我们不做评价,因为我现在无法对它的片源和来路进行分析,暂且我们希望它是一个比较干净的网站。其实可以掐迅雷的人很多,但是为什么是夸克跳出来掐呢?更多时候或许还是为了做秀和出名吧,我觉得这个可能更大一些。掐的结果一般不会马上体现出来的,就算乌青了,也要过一个晚上才会显现出来。夸克的前景如何?还是取决于商业运作,至于商业运作这方面的东西,就不是在我的思考范围之内了。

 掐吧掐把,我们就在边上看看好了….


10
Sep

IT博客有关国内视频网站的讨论

分类: 互联网相关   |  共有: 2,694 次浏览 , 暂无评论

 以下内容节选自IT博客有关视频网站的讨论

  • 就我看,现在中国的带宽成本实际上不比美国便宜的,我听说有些价格比美国的还要贵呢,另外中国的网络广告我们知道比美国便宜多了,这么一算下来,一方面是成本上比美国差不多的价格,另一方面收入上又是比美国便宜很多的收入,这么一个生意是什么生意呢,我想这个生意是不是能走得通?
  • youtube跟中国有很大的不一样,人家赌的是未来,我们中国人赌的是现在要吃饭
  • 我们都知道广电总局对视频网站的管制是制约国内视频网站的一个方面,所以也是说制约网站的发展。但是现在来看,国内的这种视频网站如何去赢利,我们也许有的人说是利用一些视频的广告,但是它的出路、前途始终我觉得是很渺茫的
  • 土豆其实据我了解,基本上一个月的带宽要花掉一百万人民币的带宽,这是一个分享的数据。
  • 我也陆陆续续的问过一些我所见到的记者和朋友们,我问的这个问题经常是,你上U2了吗?你会上吗?我得到的99%的答案是不,我知道它。那么同样的话讲,在中国的话品牌不一定能换来流量、品牌不一定能换来现金。
  • 我掌握一个土豆的数据我觉得特别夸张 [**说他每天新上传的新视频2万个**] ,我们都知道视频怎么也比发一个帖子困难吧,帖子国内大型的社区来说,一天能有一万个帖子就已经把猫扑盖过了,猫扑实际上一天只有一两千个贴子。主帖应该有一百来万,加上回帖应该有千万这个级别吧,其实一般来说比较好的就是1:20左右,就是一个主帖20多个回帖,所以像百度贴吧如果300万的话,可能主帖就是10万、20万之间,上一个视频是很困难的,至少得十分钟,所以我觉得数据很有问题吧。
  • 其实大家说的都是市场,实际上与网上的运营怎么引导受众,一个视频网站不是说搭了一个平台就完了让大家上传,这个任何一个都可以做到。怎么办呢?必须要有一个热点,有一个引导性,引导大众关注的这么一个东西,引导大众关注,就像我们做媒体的,我们要做一篇文章,围绕这篇文章我们还有相关性的,比如说连续性报道、相关性报道,要引起大家集中的关注。什么意思呢?传播是有一个固定概念的,传播什么叫有效,有效传播就必须要有集中的关注点,有一个引导的舆论点、一个导向。就是说每一个做社区的网站,不可能说放任自流的发展起来,放任自流的做社区,那就完蛋了,必须要有关注热点的网站,这样的网站才能发展起来,为什么?因为有品牌的树立。
  • 因为我跟VC交流也比较多,但是他们大多数的关键是这样的,就是说TMP领域有创新,这个创新不仅仅是技术上的创新,更多的是营销模式、商业模式的创新。另外,现在视频领域为什么风险比较大?第一,因为有很多很好的团队,现在这个团队很难找、很难配合得好,就是说团队是最重要的,所以在做视频网站这一块,如果你有娱乐的一面,有技术对他来讲更有兴趣一些,因为中国的互联网第一代是有技术的人,第二代有投资背景的人,第三代是有着更具有营销才能的人,就是说应该是从一个传统行业里面非常资深,而且对互联网又非常认同的人,这样的人是大家最愿意看到的,这样的人在TMP领域应该算是比较少的,不是太多。我觉得他们对TMP的看法、对视频网站的看法,视频网站如果他们能够解决什么问题,我们刚刚说的几个问题其实他们觉得如果都解决是他们非常看好的,而且他们现在也是非常看好的,一个就是怎么解决版权的问题。因为现在大多数的版权都集中在大的电视制作商,还有电影制作的机构,一些专业机构的手中,而网民这一块,其实网民的内容相对来讲还是比较少的,网民自主上传的内容还是比较少的,解决这个问题,怎么样发动大家、发动网民能够更多的上传他的视频,能够更方便的解决问题。第二个,是解决后端的问题,就是怎么到达用户手中。解决后端的问题比解决前端的问题更满足,因为解决前端可以技术实现,而解决后端有可能技术是达不到的。

 帖子太长,截取了这些内容下来,因为觉得这些内容大致的描述了现在国内视频网站发展的近况和遇到的瓶颈。

 先说近况,就如我前面的帖子里面所说的,WEB2.0的衰败,导致这些所谓的视频网站的实际活跃用户出现了大范围的缩水现象,而瓶颈可能来自三个方面,一个就是政策瓶颈,现在政府对网络和媒体关联部分内容管理的特别严。倒不是政府无法接受网络的声音,而是无法接受网络中传出来的和现实中不一致的声音。还有一个瓶颈就是版权瓶颈,也就是前面我们也谈到的,用户自创内容远远不能满足用户的实际需求,所以,出现了很多盗版,或者相互拷贝的视频内容。这也就是国内视频站点都看上去大同小异,内容上也是一样的,从而不能实现用户黏着。最后一个瓶颈就是带宽的瓶颈了,要承载如此大规模的网络应用必须有强大的网络带宽,在之前几年,运营商都在亏本建网络,现在好了,各地开始对带宽进行涨价了,而一样要承载这个视频服务的话,就需要一个强大的带宽承载,这是一笔很大的开销,也在某种程度上成了发展的限制。困了…


10
Sep

Nokia 发布 Beta Labs

分类: 互联网相关, 移动终端   |  共有: 3,175 次浏览 , 暂无评论

 NOKIA也搞了Beta Labs,第一批测试的软件有Mobile Codes、WidSets、Wellness Diary和Sports Tracker
http://www.nokia.com/betalabs

  • Mobile Codes其实就是二维码,移动也发送过
  • WidSets类似PC平台的Yahoo! Widget
  • Wellness Diary(健康日记)
  • Sports Tracker(运动记录)好像要依赖GPS
     

 这条消息倒是没有什么值得评述的,只能说,NOKIA 不断强化自己SYB系统的同时,必然需要更多的软件来提供支撑。除了一些官方的商业软件服务之外,现在NOKIA开始更加注重个人用户的使用习惯和应用。可惜我没有NOKIA手机,如果有这个手机的人可以去尝试一下Widsets。看看其在手机上面的最终表现形式如何。


10
Sep

调查显示Web2.0用户参与度远低于预期

分类: 互联网相关   |  共有: 2,542 次浏览 , 暂无评论

  一项最新研究结果显示,Web2.0网站的用户参与度远远低于业界的预期。市场研究公司Hitwise的分析师比尔·唐瑟尔(Bill Tancer)通过研究发现,在视频共享网站YouTube的全部访问者中,只有0.16%访问该网站是为了上传视频供他人观看;与之类似,在图片共享网 站Flickr的全部访问者中,只有0.2%访问该网站是为了上传新图片。从这些数据来看,绝大部分Web2.0用户都同那些整天躺在沙发上看电视的人没 有太大区别,更喜欢观看,而不是创造。
  不过,维基百科是一个例外。数据显示,在维基百科的所有访问者中,有4.6%访问该网站是为了编辑条目。尽管用户参与度并不高,但Web2.0网站的访问量过去两年增长了668%。唐瑟尔在Web2.0行业展会上表示:“毫无疑问,Web2.0网站的访问量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Web2.0”一词由蒂姆·奥莱利最先使用,主要指那些提供各种工具、旨在吸引用户提供内容的新一代网站。除YouTube、Flickr和维基百科之外,著名Web2.0网站还包括社交网站MySpace和Facebook、以及图片共享网站Photobucket等等。研究结果显示,在美国用户的所有网络活动中,有12%同访问Web2.0网站有关,而两年前仅有2%。

—- 记得在去年的时候,我就预测了WEB 2.0 概念站点即将面临的衰败。特别是在中国,这种现象来临的会更快,也会更早,给网站带来的影响也会更糟。因为中国人一直被培养成为一个内敛的民族,其参与内容创作的积极性远不如国外用户,而Wiki 因为某些原因被封闭,更导致了中国用户的类Wiki使用习惯没法被培养。就如文中所说的现象,在国内更加严重,更多的用户访问WEB2.0网站,为的只是看看而已。让我们拭目以待,中国的WEB2.0大潮冲刷过后,会留下来哪些金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