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数据存储整理的二三事

去年年中的时候,家里的NAS服务器主板就坏掉了,因为忙着装修就懒得去折腾,直到今年过完年,才重新选好了新的NAS(关于NAS的选择,我晚些时候会再发一篇文章)。于是就开始了漫长的数据迁移和整理的过程,说实话,数据迁移并不麻烦,只是需要一夜一夜的等待漫长的操作时间,而整理才是本文所要讨论的重要问题。PS: 最近报复性的收了8T的硬盘,总感觉有种杀红眼的感觉。

问题一:制定你的数据安全级别

随着时间的推移,每个人手上的数据内容越来越多,而这些内容自然会有着不同的安全级别。有的内容,丢掉了也就丢掉过去了;有的内容,丢掉了就找不到了等等,我暂时是制定了下面的分类:

  • A类数据:个人数据(如:照片、邮件、工作文档等)
  • B类数据:影视、音乐、图片、素材
  • C类数据:软件、教程、其他…
  • X类数据:你们懂的…

对于其中的A类数据,安全级别是最高的,基本上会考虑有3个硬盘的备份;B类和C类数据么,有2个地方备份就可以了,主要是考虑到有时候如果主机挂了,好方便的恢复;至于X类数据么,如果有喜欢的,备份1份就好了,备份多了,你也没时间回去看的…

问题二:选择安全可靠的数据存放方式

数据的存放方式,其实和数据内容本身有着很大的关系,像我很多备份文件夹里面都是几十万个小文件的,如果进行拷贝或者用RAID1进行恢复简直就是噩梦… 而如果,你只是存放一些视频相片什么的,就另当别论了,下面的建议,供大家参考:

  • 如果你家只有一台主机,我建议你再去配置一台NAS以备不测,如果你存储的都是一些简单的文件,日常更新和替换频率也不高的,那么直接上RIAD1的NAS存储就可以了。这样唯一的问题在于说,现在用4T*2的硬盘来跑,也只能达到4T的容量,而如果用4BAY的NAS,那么投资又会迅速翻番上去了,呵呵。
  • 如果你家的主机足够劲(硬盘够大),或者你的数据实在多(比如我这样…),那么,全部在线RAID1的存储方式自然是满足不了你了,所以我现在选用的是“在线+离线”混合的存储方式。对于不常用的数据,直接转到离线,而常用的数据,则以在线保存为主。这样做的优势在于,2BAY的NAS不用做RAID1, 可以充分利用存储空间,当然我也不会白痴到去做RAID0的~

问题三:数据备份的方式和时间间隔

到底是做增量备份,还是做全量备份;是自动备份,还是定期做手工备份?其实,这也依赖于你数据量的大小和内容本身,是因人而异的~ 因为我现在采用的是“在线+离线”的双重备份,所以的话,我是手工进行内容备份的,因为个人的重要数据也不是很多,现在硬盘容量都这么大了,所以一段时间之后,新做一个全量备份的目录也未尝不可。当然,对于大数据目录,只要增量进行备份就可以了,然后,大约1年左右时间,再进行一次在线转离线的复制操作。

问题四:关于文件夹目录的建议

个人建议一级文件夹目录以功能和内容进行命名,而二级文件夹结构以日期进行命名。或者二级文件中间新增一级以产品、项目、特殊标记的命名结构,方便以后查找。

问题五:离线文件如何进行管理

这个问题我也困扰了很久,其实,如果你的文件不多,直接用DOS的TREE命令是能导出离线硬盘的目录结构的,然后你保存到你日常的网盘或者记事软件(Evernote)里面就可以了。不过,撸主导过几个硬盘结构,目录树导出来之后我整个人是崩溃的…后来,干脆用截图进行管理了~简单的说,就是用资源管理器展开一定层级的目录树结构,然后截图下来,保存到Evernote里面,同时还可以将硬盘的SMART信息、容量等等也一并保存到Evernote里面,方便以后查看。基本上呢,你看到目录大概就知道里面是什么内容了。这样里面再多的层级也问题不大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大概就是这样子了,总结一下:1,对不同的内容设定不同的安全级别;2,如果容量不大可以用RAID1存储备份,容量大了可以选择“在线+离线”的方式进行存储备份;3,养成定期备份的好习惯,并且做好文件夹内容的整理工作。

数据备份
评论 (0)
添加评论